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tj.xinhuanet.com/wangqun/wangqun/2018-11/26/c_1123767471.htm"
10月22日,“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發布,天津寶坻區赫然在列。 為什麼是寶坻?寶坻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帶著問號,本報報道組走進寶坻,走進潮白河畔的黃莊洼。這里是天津最大的水稻主產區。我們聞著稻香而來,想聽一聽稻花香里的豐年故事。 晨曦初露,黃燦燦的水稻田,鋪展在一望無際的田野,秋風拂過,稻浪掀動,綢緞般起伏;寬闊的潮白河,波光粼粼,船夫布網,白鷺戲水;農家院里炊煙裊裊,飄出縷縷米香…… 一滴秋露、一縷秋風、一片秋葉、一泓秋水,凝望黃莊洼,好一幅和諧秀美的田園風光。 從“地里刨食”到“土里掘金” 關鍵詞:土地流轉、產業融合 深秋,是忙碌的,也是快樂的。 從春到冬,黃莊洼的村民就沒有清閑的時候。育苗插秧,投放蟹苗,收獲銷售,招呼游客。勞作是愜意的,收入是穩定的,年年有增長。 “地還是祖輩留下的這塊地。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里刨食’;現在,這里寸土寸金,我們是‘土里掘金’。這些年,政策放開了,我們一步步摸索著干,發展到今天,形成以‘生態種養業為主導、稻米加工業為提升、休閑觀光服務業為拓展’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這在咱農村也稱得上是創新了。” 八門城鎮清水思源農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永軍伸手攬過一株金黃的水稻,不停地捻著稻穗,言語中透著自豪,臉上流露出的還是自豪。 黃莊鎮小辛碼頭村廣場上,人們正在為“新米節”搭臺布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題寫的“寶坻新米節”五個大字格外醒目。不遠處,一座袁黃塑像栩栩如生。 鎮黨委書記商芳穎一邊張羅布展,一邊向記者介紹,明朝寶坻知縣袁黃,號了凡,著有《了凡四訓》。當年引浙稻入寶坻,在黃莊洼一帶興修水利,勸農興稻。他將編寫的天津地區第一部農業專著《寶坻勸農書》刊刻下發到每個鄉里,倡導百姓采用先進理念和新技術提高水稻種植生產水平。“民尊信其說,踴躍相勸”。從那時起,寶坻開始種植水稻。 這段歷史,足以讓寶坻人引以為榮。更讓人羨慕的是,寶坻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擁有潮白河、青龍灣河、薊運河等6條一級河道和窩頭河、箭桿河、鮑丘河等8條二級河道,年均水資源總量2.6億立方米,年調蓄水量2.4億立方米左右,水質為優于五類標準。地處黃莊洼的八門城、黃莊等鎮,非常適宜發展規模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空間廣闊。 然而,守著好水、好地、好生態,地廣人稀的黃莊洼,當年卻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不斷地擴展水稻種植面積。李永軍說:“10多年前,我家種了20畝水稻,每畝插秧費70元、機械收割費70元,還有化肥、種子、人工等費用。水稻畝產300多公斤,每公斤最多賣到2.5元,畝效益也就800塊錢。趕上收成不好或水稻價格不穩定的時候,可能就剩不下多少錢了。” “早期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用不上大型機械,引不進新的品種,沒有形成規模,自然沒有高產量。再加上多數銷售稻谷,好米賣不上好價錢,很多農民的種稻想法動搖了,有的甚至開始改種一年兩季的小麥和玉米。”區農委主任龐永安插話。 小農戶如何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一道擋在村民面前的“坎”。這道“坎”邁不過去,致富奔小康步伐受阻;邁過去,才有增產增收、海闊天空。 分管農業的副區長王志林說:“近年來,作為天津農村產權交易的‘試驗田’,寶坻區依托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開始土地流轉的探索實踐。目前已流轉土地42.55萬畝,占全區農地總面積的38.2%,其中實現規模化經營的有28.56萬畝。” 土地流轉,黃莊洼破繭成蝶。 清水思源合作社流轉了7000畝地種植生態水稻,其中,有機生態稻田5000畝,普通稻田2000畝。加工經營自主品牌的“八門城”和“津寶歡喜”生態大米,每公斤25元,有機大米每公斤10元。清水思源的品牌米銷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商超,高鐵、高校、機關單位餐桌上米飯飄香。 “全村的稻田通過土地流轉,全部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鄉親們從看天吃飯的農民,轉型成了土地股東和拿工資的產業工人,日子越過越紅火。”李永軍說。 2017年,清水思源合作社成員戶均從合作社獲得基礎收入約33500元,其中:流轉土地收益(保底)約22000元、股金分紅約10000元、稻米折合1500元。此外,村民把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后,還可以在合作社里上班打工領工資。這樣,單一種糧的村民搖身一變,成為了上班有工資收入、入社有股金分紅、流轉土地有租金收益、吃飯有稻米分成金的“四金”農民。 “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市里、區里大力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給農民帶來了好政策、好機遇。如今,咱們歡喜莊活了、變了,變出了好產品、變出了好效益、變出了好風景,村民們的生活有滋有味,幸福指數年年攀升。”歡喜莊村黨支部書記劉學亮說。 社會資本聞風而來,寶坻農業現代化如虎添翼。 北京綠北谷科技、河北冀良農業科技、天津泰澤康、和泰豐、中糧集團等30多家知名公司紛紛落戶,從事優質農業項目的開發。據統計,全區共吸引資金45.63億元。其中,僅中糧集團公司就流轉土地2000余畝,投資額達40億元。 社會資本的到來,豈止流轉土地搞種養業那樣簡單。新理念、新模式、新標準、新技術、新品種在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中,植根于這片肥沃的土地,生長出新業態新氣象。多元化融合發展,讓寶坻農業現代化呈現加速度。 2013年,天津井田集團整體流轉了八門城鎮小甸村全部稻田及周邊村部分稻田7000多畝,投資6700余萬元,成立了江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立體種養、休閑觀光等產業,建成了面向城市消費人群,集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于一體的都市型農業基地。江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長權說:“5年來,公司獲得了較好的經濟回報,還直接或間接安排當地220名村民就業,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1300萬元。” 當下,這片熱土上正在發生的變革,被寶坻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亞秀形容成“大戲”。她說:“黃莊洼人憑著對水稻的深情與執著,憑著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憧憬與追求,演繹著一幕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致富奔小康的大戲。他們的探索與實踐,詮釋了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內涵,為全區農村融合發展提供了樣本。” 從“做精產品”到“做強產業” 關鍵詞:博士稻、院士稻、立體種養 收獲季,田野一片金黃。 林亭口鎮稻農們手捧飽滿稻谷,臉上溢滿豐收的喜悅。 “津川1號”500畝示范基地的水稻剛收獲5天,22.5萬公斤稻谷就被天津金蘆米業有限公司和杭州米來鮮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公斤4.1元的價格全部收購。 “有點出乎意料,今年全國稻谷收購價格全面下調,‘津川1號’的價格比普通稻米每公斤提高了1.6元。‘博士稻’就是不一樣,明年還繼續種,爭取擴大種植面積。”稻農王學凱說。 金蘆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鳳英說:“質優價優是市場規律,市場需要真正的好米。作為‘小站稻’代表品種之一的優質食味品種,‘津川1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津川1號”也被稱為“壽司米”,暢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高級壽司店。 留學日本的崔晶博士,歸國后任天津農學院教授。他帶領數名中外水稻專家團隊刻苦攻關,歷經10年9代培育成“津川1號”。日本著名水稻專家楠谷彰人鑒定后認為:從米的外觀、氣味、黏度和硬度等到食味特性來看,可與最好的“食味米”品種相當。 驚嘆,一個接著一個。黃莊洼不光有“博士稻”,還有“院士稻”。 地處八門城鎮的鴻騰水產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5000畝“院士稻”也機收完畢,預計總產量達250萬公斤。 董事長高建忠說:“2013年,在公司院士工作站的中國工程院陳溫福院士引進了優質品種‘越光稻’,研發生物肥控制、種養模式等關鍵技術,帶動了周邊100戶農民種植,銷售價格超過普通稻米4倍。種植區安裝了傳感器,水稻溫度、濕度、蟲害、日照等信息實時傳到農戶手機上,讓每一袋口感香糯柔軟的越光米,都有了從萌發、成長到收獲的專屬身份證明。” “在提高水稻種植效益上,規模經營、種養模式、高質品種我們做得還不錯。可惜,終端市場沒有我們的名牌產品,在別人眼里我們就是賣稻谷的。稻谷與稻米,一字之差,利潤空間大著呢。做精深加工,做自主品牌,從稻田走向市場,使全產業每一個鏈條的附加值都得到百分之百的提升。”精明睿智的高建忠不會放過任何機會。 現代化的廠房里,陳溫福院士研發的國內首條古法冷磨電驅大米生產線上,上下兩面直徑1.2米的石磨盤低頻轉動,磨出的大米,顆粒均勻,晶瑩剔透,如水似玉,清香繞梁。一旁,一盒盒包裝精美的冷加工有機石輾米、胚芽米、鰍田米將銷往全國各地。 “古法冷磨技術最大限度提高了大米留胚率,提升了大米營養與口味,已申報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填補了國內石碾米技術空白。古法冷磨技術讓‘院士米’每公斤增值6元。”依靠科技,布局高端市場,高建忠領先一步。 善謀者勝。從“院士稻”到“院士米”,這一步跨越,打開了全新的空間。 “別看公司規模小,不起眼。但是80名員工中,水產技術人員20名,博士2名,碩士6名,高級顧問3名。”高建忠視“才”如命。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國家級出口食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一塊塊牌匾,印證了鴻騰的科技實力,也揭示了鴻騰開疆辟土的秘訣。 “振興小站稻,離不開科技支撐。近年來,寶坻區與天津水稻原種場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廣種植了津育粳18、金稻919、津原E28等高產、優質、抗逆、特用品種。新品種增產增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稻的積極性,目前,全區水稻種植面積達37萬畝,占全市水稻總面積的70%以上,涌現出了一批特色稻米品牌。特別是在天津電視臺《百姓問政》節目就名優農產品的品牌建設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后,寶坻區委、區政府加大了稻米品牌培育推廣力度,前景越來越好。”區農委主任龐永安介紹。 綠色,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保持水稻種植全過程的生態環保是寶坻區上下的共識與堅守。 區種植業發展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科科長李春發告訴記者,綠色生態是底線,農業大戶、家庭農場或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測土配方、施生物肥、生物除草、微生態制劑防病。通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標準化生產,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000畝,產品品質不斷提升,綜合效益顯著增加。 水稻種植,畝產再高、品質再好,也不能過度開發,搞“單打一”。如何讓寸土寸金之地發揮黃金效益,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黃莊洼的回答是:立體種養。 “瞧,稻田溝里的小魚還游呢。”身邊的鎮干部不時提醒記者:“這就是綠色種植的效果,俗稱‘小麥穗’的小魚自然生長,對水質特別敏感,農藥超標或水質污染,稻田里的魚蝦蟹就活不了。” 清水思源合作社理事長李永軍接過話茬兒:“在稻田里養蝦養蟹,一方面,稻田里產生的微生物和各種昆蟲成了蝦蟹的天然食物。另一方面,蝦蟹的排泄物也給水稻提供了生物肥料,讓水稻實現了無公害種植,不噴農藥不施肥,提高了品質和附加值。這也是科技,有時候,綠色的‘土科技’勝過高科技。” 作為黃莊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09年,李永軍率先在合作社的稻田里嘗試水稻和泥鰍、水稻和甲魚混養的立體種養。“當時自己也不知道這條路選的對不對。我跟合作社的股東們這么講,賠了是我的,賺了大伙兒分。你們干不干?大伙說,干!” 于是,泥鰍、甲魚投放到稻田。秋收季,全新的種養模式當年就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平均畝效益達到2000多元,比單純種水稻翻了兩番。 示范、引領、帶動,相鄰村鎮紛紛跟進,漸漸地,寶坻區稻鰍、稻蟹等立體種養面積擴展到6.5萬畝。 自2005年始,高建忠專門從事泥鰍、水蛭等水產品工廠化養殖,稻鰍、稻蛭立體種養和銷售,其中立體種養面積5000多畝。他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吸引周邊3000多戶村民加盟,帶動周邊水產養殖和水稻種養面積5萬多畝。泥鰍、黃顙、鯽魚等水產品出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 為了構建全產業鏈條,助力農民長期穩定增收,今年初,鴻騰公司采取“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模式,興建了我市第一家從事水產品加工銷售的“中央廚房”,在占地80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里,一期年產6000噸水產品加工生產線已上線生產。二期年產3萬噸的生產線正在進行設備安裝,明年6月投產。 “基地養殖的水產品經過加工成半成品,通過冷鏈配送,500克家庭裝帶蔥姜蒜料包的專供超市,10公斤裝直供餐飲連鎖店。從銷售鮮活產品到半成品,每公斤可增加收入4到6元。”高建忠說。 目前,八門城鎮9萬畝稻田地80%以上通過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流轉價格由2010年的每畝600元提高到現在的1000元左右。從生態水稻的種植到“八門城”“津寶歡喜”自有品牌大米的暢銷,再到特色旅游業的興起,每畝土地凈收益也從原來的10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土地效益大幅度增長。 黃莊洼,這片沉寂許久的熱土,潛能開始持續釋放。 從“深耕稻田”到“經營‘鄉愁’” 關鍵詞:生態宜居、“北國江南” 住農家,品土特美食;游山玩水,垂釣采摘……各地鄉村休閑旅游成燎原之勢。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潮白河畔的小辛碼頭村成為很多人鄉村休閑游的最佳選項。 小辛碼頭村,素有“北國水鄉”之稱。近年來,村里在100畝稻田上開發了“DIY水稻公社”項目,入社會員每人每年交納700元的會費便享有0.1畝稻田的種植權,認購土地后,可在公社體驗插秧、收割、推碾子碾米的樂趣。目前,水稻公社已吸引了260名會員。同時,小辛碼頭村下大力量提升人居環境,完善農家院設施,讓游客體驗睡農家炕、吃農家飯的樂趣,26個農家院,每天可供400位游客住宿,2000人就餐。 小辛碼頭村名聲遠揚,連潮白河里出產的小干魚兒也成為游客的最愛,成了農家院的當家招牌菜。以往不起眼的小干魚,注冊“潮白河干魚”商標后,身價陡增,每公斤售價80元,年總銷量達到5000公斤。 “以前一畝地年利潤也就四五百塊錢,土地流轉后,加上養螃蟹養小龍蝦,一畝地能賺3000元左右。農家院住宿餐飲再賣農產品,年收入能達40萬元。”村民李全海笑得合不攏嘴。 村黨支部書記徐江說:“8年來,我們發揮‘一稻一河’的優勢,把整個小村,當作景點來建,做大做優鄉村旅游業,80多戶的小村年接待游客超過15萬人次。先后被評為全國100個特色村莊、全國生態文化村、天津十大美麗鄉村。” 2015年,寶坻區委、區政府審時度勢,做出一項重要決策:圍繞河流、林地和稻田等優勢資源,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彰顯特色”的原則,利用2年時間,打造40個旅游特色村。2017年,全市評選50個“美麗宜居村莊”,寶坻17個村入選,居第一位,其中15個是旅游特色村。 “這些年,我們先后打造出小辛碼頭休閑旅游村、龐家灣菊花基地、牛莊子葫蘆小鎮等一批具有較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旅游村。這些‘核心’旅游村輻射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莊組團,逐步發展成潮白河濕地旅游集聚區、箭桿河文化旅游集聚區、青龍灣運動休閑旅游集聚區和黃莊洼稻鄉旅游集聚區,鄉村旅游朝著精致化、個性化、主題化方向提質升級,帶動促進了立體種養、深加工產業融合發展,村民在旅游共同體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區文廣局、旅游局局長韓振廷說。 看得見水,看得見稻,記得住鄉愁。 小辛碼頭村的農事體驗、黃莊DIY水稻公社、董塔莊村的千畝荷塘、耶律各莊遼金博物館、河北莊漁事博物館……寶坻區依水興旅,濕地觀光游、踏青賞花游、漁事體驗游、稻香文化游風生水起。植根于這片土地的袁黃文化、漕運文化、遼金文化、漁耕文化等沉睡百年的特色文化資源被喚醒,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 “沉睡”多年的潮白河“蘇醒”了。 寶坻區依托潮白河綠色生態廊道,投資5.6億元的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55.8平方公里,濕地率80.97%。2016年開放后,40余萬人次光顧,賞寶武月泊花海、潮白坻柱、晨曦津渡、倚泓浮橋等28景,濕地體驗、濱水游憩,好不逍遙。 寶坻區新米節、稻香文化旅游節、葫蘆文化節、八臺港桃花節、草莓音樂節……30項豐富多彩的旅游節慶活動,成為展示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靚麗名片,擴大、提升了寶坻區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2016年,全區游客接待量320萬人次。2017年,游客接待量達350萬人次。 碧空如洗,風吹葉落。 漫步八門城鎮現代農業示范園,成方連片的稻田里留下了機收后的稻茬兒。溝埂上,稻草編制成的各種動物造型依然憨態可掬;田間小路上,林陰稀疏,落葉相擁;遠處幾幢歐式木屋、高檔房車偶有歡笑聲傳出。 八門城鎮黨委書記于學生,兩年前還是常年坐辦公室的機關干部。如今,他已經融入了這片“稻海漁歌”的土地,儼然土生土長的黃莊洼人。“屁股不沾椅,時時泡基層”,他對全鎮情況熟記于心,那叫一個“門兒清”。 “水稻季,這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插秧期,春的嫩綠;分蘗期,夏的深綠;收割期,秋的金黃。還有吶,田間溝渠,河蟹橫行,青蛙蹲跳。天然濕地水鄉,美不勝收。2012年,投資5500萬元、規劃面積7000畝的八門城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建,目前,占地34畝的綜合管理區,5120畝的立體種養示范區,30畝的農產品加工區先后投入使用。” “我們正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要求,著力打造全市第一個田園綜合體,充分展現稻田成方連片、林木綠樹成陰、水繞村莊、村在水中、有文化有底蘊的北方水鄉田園美景,全力打造特色突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生態旅游名鎮。”于學生胸有成竹。 從農業示范園移步歡喜莊村,只見一座座青磚黛瓦的院落,一池荷花雖然早已凋謝,但留下秋的風韻。 田園綜合體核心起步區,已列入市、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工程。按照規劃,鎮黨委、政府著眼遷村并點、資源集約集聚,將11個村整合到歡喜莊村區域,統一打造彰顯北國江南特色、體現北方民居特點的新型農民居住社區。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項目區整體規劃建設,建設田園生態小鎮、鄉村生態體驗文旅目的地、慢生活康養頤養聚集地,實現全鎮域三次產業相互融合,生態同步改善提升。 風景秀美、充滿活力的黃莊洼,讓人依依不舍。 告別黃莊洼,去采訪區委書記殷向杰。 “鄉村振興,是重大戰略,也是宏偉藍圖。把藍圖畫好,要有大寫意,也要有工筆畫。如果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了頂層設計;那么,我們區里就要從操作層面、執行層面,細致入微,把工筆畫做深做細做實。具體來講,三個字:特、精、融。”殷向杰侃侃而談。 “特,抓住特色。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黃莊洼三鎮的獨特優勢,是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發展水稻產業得天獨厚。把特色產業發掘好、經營好,就有持久競爭力,就能立得住、走得遠。在寶坻,我們不搞千村一面、復制粘貼。但要定位準,把各自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精,深耕細作。精,是高質量發展的表征。精耕細作,創新為要。以黃莊洼為例,土地流轉,是制度創新,體現改革紅利的釋放;博士米、院士米,是科技創新,驗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立體種養到經營‘鄉愁’,是管理創新和理念創新。依靠創新,讓一樣的土地,有不一樣的產出,不一樣的生活。” “融,是集合集約集成,也是統籌統攝統領。一篇水稻文章,打通了一產二產三產。有水才有稻,有稻才有谷,有谷才能深加工;有高品質的稻谷飄香,才有聲名遠播的美麗‘鄉愁’。三產融合,是三次產業相互銜接、彼此成就,發揮集成效益,實現優勢疊加,發生化學反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聽君一席話,不枉百里行,心中的問號逐一打開。 稻花香里,有流傳百年的歷史傳說,有歷久彌新的悠悠鄉愁,更有新時代寶坻人的創新故事和奮斗凱歌。 水土有情,寶坻風景獨好!(記者王立文李玉峰杜洋洋通訊員李永超焦揚陳振)
關鍵字標籤:www.sunshinetour.com.tw/Feature_tour/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