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台北東區染髮店

染髮

有關本店染髮服務的最新消息發布。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歷史上的海南佛寺(組圖)
2018.2.9

文章来源:http://news.163.com/15/1207/08/BA7HEB1500014Q4P.html

(原標題:歷史上的海南佛寺(組圖))澄邁美榔雙塔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日報記者張茂攝澄邁永慶寺。海南日報記者張茂攝  由于地處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之間,又四面環海,舟楫便利,因此海南自古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方,各種文化、教派在此交匯。從宗教傳入時間來計算,海南佛教始于唐代。自此后的1400多年間,歷朝歷代從皇家到民間信眾在瓊島上,興建了難以計數的佛教寺廟。這其中,不乏載入史冊的知名禪林。一般都是經濟比較發展和人文鼎盛時期,出現比較知名的寺廟,所謂盛世修廟。  唐朝初葉,武則天發動“武周革命”,建國號“周”,以周代唐。為給奪權制造輿論,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經》四卷,上表說武后是彌勒佛下世,應當代唐執政。隨后,法明、懷義等幾位和尚偽造《大云經》,文中有兩段文字談到女人可以做國王。武則天心花怒放,下詔要求普天下普遍建設大云寺,藏《大云經》。  唐代:  從大云寺到開元寺  從大云寺開始,佛教開始在海南傳播。即便在50年后的天寶七年(748),鑒真一行第五次東渡失敗,一路漂流到振州(今三亞市),就被當地官員安排在大云寺住宿。  到了武則天之子唐中宗再次即位(705-710年),要求罷大云寺,新置大唐中興寺。到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是一位信奉佛教和道教的皇帝,他在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天下各郡州治都要至少建寺院和道觀一所,凡在開元年間建的,皆以他的年號開元(713-741)命名為“開元寺”或“開元觀”。遠離朝廷的海南島也不敢怠慢,就在這一年,海南島上至少有兩座寺院拔地而起,其中一座是位于海南政治文化重心的崖州(州治在今海口市舊州鎮);另一座便是位于大唐南極的振州城(今三亞市崖城鎮)。鑒真一行在本島南部入住“大云寺”,在北部則入住“開元寺”。  天寶七載(748年)9月、10月間的一場臺風,改變了鑒真第五次東渡的航線,也給最后登陸地的海南本島的佛教建筑帶來了一定的改變。他在海南近二年時間,做了不少修繕佛寺的工作。在振州,由于入住的大云寺年久失修,而“寺佛殿壞廢”,于是同行僧人,“各舍衣物”,將準備帶往日本的佛具、佛像、經典和其他物品統統捐給了這座寺院。用了一年時間,建造佛殿。在崖州,因遭受州火牽連,佛寺被燒。受崖州游弈大使張云之請,鑒真在此重建佛寺。除了建筑佛殿、講塔、磚塔等之外,鑒真還鑄造了一丈六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像一座,置于寺廟內,從而使之初具規制。  兩宋:  瓊山萬寧佛寺各占1/3  兩宋時期,海南的佛寺建筑數量大幅提升。  據海南大學副研究員張朔人博士統計,兩宋時期海南島與佛教相關聯的寺堂庵建筑達15處,比起唐代的寺廟數量有著極大的提高。據正德《瓊臺志》記載,兩宋時期的15座寺廟包括:瓊山的天南寺、開元寺、彌陀道場、水月堂、三滴水堂;澄邁的永慶寺;文昌的覺照堂、崇真堂;儋州的開元寺、光孝寺;萬州的報應寺、水月堂、靈照堂、維石堂、雞竺庵。由此可以看出,兩宋的寺廟在空間分布上也突破了唐代的南北設置的格局,在昌化軍(明,儋州)、萬安軍(明,萬州)和瓊州下轄的瓊山縣、文昌縣都有分布。其中,瓊山縣和萬安軍的數量各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除了瓊山的開元寺與南漢時期的乾亨寺有著一定的承繼之外,唐代的相關建筑基本沒有保存,甚至在宋人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作為古跡也難見其蹤。這說明,北部和東南部是兩宋佛教在海南島發展的主要地區。  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澄邁的永慶寺。永慶寺始建于宋代,后經歷代擴建,成為當時澄邁規模最大的寺院,一年四季香火縈繞。據清代《澄邁縣志》記載:“永慶寺在老城以東二里”,當年的永慶寺周圍樹林茂盛,是一個景色秀麗、環境優雅的游覽勝地。據史料記載,曾有李綱、李光、胡銓等眾多歷史名人賢士慕名游歷該寺。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數次前往,寫下詩作。  元代:  瓊山佛寺數量一枝獨秀  到了元代,佛寺數量繼續增加。  據統計,從數量上來看,元代新建寺廟17座,外加對前代3座廟宇維修,比宋代略有增加。據《瓊臺志》記載,這些寺廟和佛塔包括:瓊山的大興龍普明寺(天明塔)、天寧寺(建有丁村塔)、壽佛堂(東岸塔)、延壽堂(蒼驛塔、買椰塔)、天明堂(石山塔)、普庵堂(雷順塔),另有兩處觀音閣(不包括改建成大興龍普明寺的觀音閣);澄邁的輯瑞庵(買榔雙塔);臨高的天王寺、地藏超度堂、大海庵、觀音堂;儋州的凌霄庵;昌化的寧壽寺;萬州的維石堂;崖州的天寧寺;感恩的觀音堂。另據海師大文學院教授、海南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李勃統計,元代海南寺廟共有30座。  張朔人認為,元代海南佛教建筑在空間分布上有著新的變化,在本島南部、西部的崖州、感恩、昌化等地,元代的寺廟皆有所拓展。其中,崖州的天寧寺又稱銅佛寺,居然有3座釋迦牟尼的銅佛像。但寺廟主要分布仍然在本島的北部瓊山地區,數量由前朝的5座,增加到10座(1座前代,新建9座),呈現成倍增長的趨勢。而在萬安州,佛寺數量則從宋代的5座降低到元代的1座,開始向衰敗轉變。元代佛教建筑方面,還體現在塔數量的增長,即由前代的2座增加到9座。主要分布在本島瓊山和澄邁的北部地區,其中瓊山地區為7座,澄邁2座,尤其是澄邁的美榔雙塔極具特色。  明代:  從普明寺到天寧寺  明代由于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著出家為僧的經歷,與佛教有著割不斷的情愫,因此加強了對佛教的行政管理,推動了佛寺的建設。  據《瓊臺志》記載,明代中前期的新建和修繕的寺廟包括:瓊山的天寧寺、彌陀堂、天明堂、老佛廟、三山庵和3處觀音閣;澄邁的永慶寺;臨高的觀音堂;定安的觀音堂;文昌的觀音堂、萬壽堂、覺壽堂;樂會的觀音堂;儋州的開元寺;昌化的寧壽寺;萬州的天寧寺;崖州的天寧寺、觀音堂;感恩的觀音堂。而在明代后期,又新建了一批寺廟,包括瓊山的地藏宮、金粟庵、白衣庵、明善庵、大士庵、廣惠寺、蓮花庵;會同的聚奎塔、維躡塔;陵水的雙容寺。  張朔人認為,明代佛教建筑無論是數量還是空間布局上,比元代有大幅增加,并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從普遍性來看,比元代僅分布在七州縣,明代有著進一步的擴展,定安、文昌、樂會、會同、陵水等五縣都新建了佛教建筑。二是新建佛寺呈現出二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洪武永樂年間,新建建筑主要體現在“觀音堂”系列上,如海口、定安、樂會、崖州、感恩五州縣皆有此類建筑;此外,對前代寺廟建筑的修葺和增擴。第二個高峰期是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大地震之后,空間以海府地區最為集中。該時段建筑也體現在維修和新建的兩個層面上,前者以在地震中傾圮的天寧寺、明昌塔為代表;新建則以“庵”、“塔”系列建筑為典型。明末崇禎年間也有修建行為。  最值得一提的是瓊山的天寧寺。天寧寺是繼普明寺之后香火最旺的寺廟,其遺址位于如今海口紅城湖路北側的省委黨校內。該寺前身是始建于宋代的天南寺,元代更名為天寧寺,這一名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明洪武年間(1368-1398),多次擴建殿宇、法臧、講堂、齋堂、僧舍,增建2廊、2殿、3門,歸并佛像額匾,設施已備完善,規模已具宏偉。明清時期天寧寺法事頻繁,“郡邑迎詔,官師習儀,皆在此寺”,成為當時官府最重要的政治禮儀活動場所。

關鍵字標籤:測量神明桌龍虎邊

 
本店位於台北市東區,有多位專業美髮設計師。
本店主要提供台北全頭染髮推薦、挑染、染前護髮服務,